侧重于寓情于理的方式来表达对自然与人生的哲思。不同于单纯的论说文,哲理性散文在议论说理时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段,很好地将抽象的道理与生动的情感结合一起,产生一种理趣之美。如英国作家培根、法国作家蒙田、我国作家钱钟书均是哲理性散文家的代表。
当然,还有一些散文,将记人叙事、景物描绘与人生感悟融为一体,以致我们很难把它们明确地区分开来,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贾平凹的《丑石》等。可见,所有的分类都是相对的,而作品本身有其丰富性和复杂性。
除上述三大散文类型之外,批评界有时也给散文很多分类的名称。如学者散文、女性散文、儿童散文等。
散文写作入题非常广泛,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和心灵世界,无所不包。取材自由,不拘一格,充分体现了散文文体的“散”的特征。
不仅如此,散文之“散”还体现在散文作者在创作时不必像诗歌那样或冥想或雕琢,和小说那样酝酿日久,而是很随想式地随手拈来,融情思于所涉对象之中。显然,散文创作的为文之用心比较轻松自然,没有其他文学文体创作那样苦心孤诣,凝思长久。这也正是散文题材涉及广泛的深层原因。
散文虽“散”,但必须要有文体的整体感,这就需要情思串联起来。散文虽然不像小说那样有明显的线索和结构特点,但情思却是一条隐藏着的行文主线。在看似散漫中,情思却一直在牵连着,暗暗主导着文本的发展。正所谓“形散而神不散”。
我们在阅读散文时,首先要领会的即是作者的情思。情思虽不能像小说主题那样可以归纳、概括出核心的思想意义,但却是鲜活可感、真切自然的。
现代散文最初又称“美文”。这也说明了散文的言辞必须优美,阅读时让人赏心悦目。散文总是有一些精彩的文字段落、生动的修辞效果和通畅的语感。传统散文在章法、句式和节奏上更加讲究,特别适合抑扬顿挫地朗诵;现代散文同样有良好的阅读节奏感、精彩的文句修辞,时常成为初学写作者的范文,体现文章形式美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