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专业课程一般分为公共课、专业课、基础课、选考课和实践考核课四类。下面就来介绍一下这四类课程的区别与联系。
自考公共课是指自学考试中任何专业或部分同类专业的应考者都必须学习的课程。如自学考试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大学语文》等。公共课虽然不一定同所学专业有直接联系,但它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为进一步学习提供方法论的不可少的课程。
自考专业课是指同专业知识、技能直接联系的基本课程。它包括专业理论基础课和专业技术基础课。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语言学概论》是专业基础课;会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有《资产评估》等,它们均是应考者学习专业课程的选修课程,只有先掌握了这些知识,才能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
自考基础课是指某一专业必须学习掌握的课程。此类课程是保证培养专门人才的根本。
自考选考课指某一专业的应考者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及受教育程度的限制,有选择地学习的课程。但这种选择是有限制的。即只能在专业考试计划规定的课程内选择。如会计专业的选修课只能在《管理学原理》、《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会计制度设计》、《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三门课中选一门。
自考实践考核课是对自考生运用专业中所学的理论知识,以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即我们日常所说的对基本技能的分析、应用能力的考核。实践考核是自学考试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让考生的理论知识与实操技能能够双向发展,提高考生的专业综合素质。
各专业的课程设置,一般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性环节,其学分比例大致为3:4:3或2:5:3。实验实习、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等实践性环节的设置和考核方式,根据有关规定以及专业与自学考试的特点,由考试计划或课程考试大纲具体确定。
以上就是关于自考专业课程的相关内容了,了解完这些之后,考生对自己所学专业课大致有了一定的认知,这里要提醒一下,自考中,实践课程是很重要的,一般来说每个学校都会安排考试并且这门课程必须要在通过以后才能顺利毕业。